jdl008

1812真空放电管(高频真空电子管的图解)

jdl008 放电管 2024-10-09 124浏览 0

  1907年,人们发明了真空电子管放大器,1920年应用于助听器。

1812真空放电管(高频真空电子管的图解)

  真空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供电:一个为低电压电源,用于加热电子管的灯丝,使之放出电子;另一个电源电压相对较高,用于驱动电子通过栅极到达阳极。

  通过几个真空管的相连,可以做出大功率的放大器(70dB增益和130dBSPL输出),这就增加了放大的增益。

  电子学的进步与技术的进一步改善,使得助听器输出的增益—频率响应形状比碳元素时代更容易控制。

1812真空放电管(高频真空电子管的图解)

  真空电子管助听器最大的问题是它的体积,早期的真空电子管助听器体积较大,又由于必须配置较重的电池,做成体佩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其增益与清晰度较好。

  在军事要求的驱动下,助听器的体积迅速减小,但还是需要两个电池。A电池的低电压预热管子的灯丝,B电池的高电压为放大电流提供能量。

  真空电子管助听器在1930年开始尝试使用,是因为真空电子管的体积显著减小,使其制成体佩式成为可能,但其电池仍很大,必须与麦克风、放大器分开安装,且电池的携带仍很不方便,有的妇女不得不把电池绑在腿上,电源的连线接到胸前的真空电子管放大器上,放大器的输出通过另一根导线连到受话器上。

  在以后的10年间,电子管的A电源的工作电流消耗下降了22%,B电源的工作电流消耗下降了12%,第一台真空电子管助听器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英国制成。

  此时,真空管和电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用在助听器上,使电池、麦克风、放大器都安装在一个单一的体佩式包装里,并通过电线与耳朵水平的受话器相连。

  在这个时代,隐匿助听器的努力还在进行,由于汞电池的出现,使得电池的体积显著减小,麦克风也被隐藏在饰针上、手表里,而受话器的导线装在珍珠串里。

  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涌现了许多新技术与新材料,如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使得一体式助听器的体积又显著地缩小。

  耳模通气孔、磁性麦克风、压电麦克风和压缩放大都是在这个时代设计出来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1812真空放电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