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气体放电管防护的原理不是吸收,是泄放掉,当有大的浪涌过来时候,气体放电管就被击穿,击穿后就是欧姆级别电阻,相当于导线了,直接把浪涌泄放掉,保护了设备但问题也就在这里,浪涌过后就需要气体放电管马上变为高阻,不影响正常工作,这个就是续流问题,能自动很快息弧也就是遮断续流的;从图1232中可以看到,在二电极间加上电压,放电管内就会有电流通过图中OA段,电压由低逐渐升高,电流也随之升高外加电压继续升高,电流会出现一个急剧增加的过渡区AB段,这时气体被击穿,这个电压称为击穿电压气体被击穿以后,从非持续放电进入自持放电,图中BC段称为辉光放电辉光放电的电位。
正常情况下,操作电压没有达到击穿电压,气体放电管保持高电阻状态然而,当过电压达到GDT的击穿电压时,高能量的过电压会导致填充气体开始放电,内部绝缘间隙开始崩溃在这个时刻,GDT很快呈现短路,将浪涌电流引导至地面以起到保护设备安全的作用一旦过压消失,气体放电管又回返回高阻值绝缘状态并等待下;有温升,时间太短,没有数据的当加到两电极端的电压达到使气体放电管内的气体击穿时,气体放电管开始放电,由高阻抗变成低阻抗,使浪涌电压迅速短路至接近零电压,并将过电流释放入地,从而对后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气体放电管击穿原因分析
1、陶瓷气体放电管采用陶瓷密闭封装,内部由两个或多个带间隙的金属电极,充以惰性气体氩气,氖气构成,当加到两电极端的电压达到使陶瓷气体放电管内的气体击穿时,陶瓷气体放电管开始放电,由高阻抗变成低阻抗,使浪涌电压迅速短路至接近零电压,并将过电流释放入地,从而对后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2、气体放电管被击穿而发生弧光放电现象,由于弧光电压低,仅为几十伏,从而可在短时间内限制了浪涌电压的进一步上升气体放电管就是利用上述原理来限制浪涌电压,对电路起过压保护作用的你可以点击下面“参考资料”了解电涌保护器的基本元器件有哪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3、陶瓷气体放电管发光发亮代表放电管击穿动作了放电管是好的气体放电管按照高效弧光放电的物理原理工作从电气角度看,气体放电管相当于压敏开关一旦施加到放电管的电压超过击穿电压,密封的放电区域会在毫微内形成电弧高浪涌电流处理能力和几乎独立于电流的电弧电压使过电压短路当放电结束,放电。
4、放电管的工作原理是气体间隙放电i当放电管两极之间施加一定电压时,便在极间产生不均匀电场在此电场作用下,管内气体开始游离,当外加电压增大到使极间场强超过气体的绝缘强度时,两极之间的间隙将放电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导通后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放电弧道所决定的残压水平。
5、玻璃气体放电管是间隙式防雷保护元件,由于放电管极间绝缘电阻大,寄生电容小,对高频电子线路的雷电防护有明显优势电路正常供电时候,管子是不发亮的,发亮代表击穿,是两极间的间隙放电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管子会发亮在防雷设计中,应注重玻璃气体放电管的直流击穿电压冲击击穿电压。
6、优点 绝缘电阻很大,寄生电容很小,缺点在于放电时延即响应时间较大,动作灵敏度不够理想,对于波头上升陡度较大的雷电波难以有效地抑制。
气体放电管怎么接入电路
1、不可以说完全防静电,应该也有一定的作用不同的是防雷通流量大,残留电压高,而防静电相反电路板上如有防雷设计,一般设计在各个电源的输入输出口,各个信号控制输入输出口,雷电直接泄放到大地,静电泄放先到机壳再到保护地或大地静电防护一般选用TVS管,选取的电压要高于被保护的器件工作电压。
2、气体放电二极管为非半导体保护器件,雪崩二极管TVS管为半导体保护器件其次两种器件的能量耐量不同,气体放电管通流能量较大500A100KA820uS,雪崩二极管TVS管通流量较小在防护电路中气体放电管作为前级的粗保护,TVS管作为次级的精细保护。
3、气体放电管是一种开关型保护器件,工作原理是气体放电当两极间电压足够大时,极间间隙将放电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类似短路导电状态下两极间维持的电压很低,一般在20~50V,因此可以起到保护后级电路的效果。
4、气体放电管GDT是一种间隙式的防雷保护元件当瞬态电压超过其绝缘强度时,GDT内部的惰性气体被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导通后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放电弧道所决定的残压水平,这种残压一般很低,从而使得与放电管并联的电子设备免受过电压损坏陶瓷气体放电管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在。
5、当其两端电压升高到大于放电电压时,产生弧光放电,气体电离放电后由高阻抗转为低阻抗,使其两端电压迅速降低,大约为20~50V其雷击过后两端电压响应关系如图1图1 GDT对10700us波的响应关系 二GDT主要特性参数 21DC sparkover Voltage直流击穿电压GDT的直流击穿电压是指在放电管上施加缓慢。
转载请注明:玄武区聚富迈设计服务中心 » 放电管 » 气体放电管击穿原因(气体放电管怎么接入电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