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仪器内置了量程调节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0V到1800V的预置电压范围和100V到1999V的量程电压范围内进行选择为了确保安全和效率,建议尽量降低测试电压,这样可以减少能耗,延长仪器寿命,并有助于快速筛选和判断如果量程设置或测试值超过1999V,显示器会显示“1”表示溢出在放电管测试中,预置;选择压敏电阻模式,置于单次连续模式按步骤接入被试品,按下“高压启停”和“测试”键,显示屏显示击穿电压U1mA和漏电流I075U1mA放电管测试常规方法选择放电管,同样接入被试品,按下“高压启停”和“测试”键,测量点火电压筛选法调整电压设置后,接入放电管,蜂鸣器提示测试;防雷元件测试仪也称为压敏电阻测试仪,适用于氧化锌避雷器压敏电阻,金属陶瓷二三电极放电管真空避雷管等过压防护元件直流参数的测试具有记忆运算保持控制自检功能具有高压短路保护过流保护高压予置等功能高压自泄放时间小于1秒测试结果由3#189LCD数字显示准确度高,可靠性;万用表无法检测金属气体放电管可以用绝缘耐压测试仪测试气体放电管的静态参数气体放电管是一种开关型保护器件,工作原理是气体放电当两极间电压足够大时,极间间隙将放电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类似短路导电状态下两极间维持的电压很低,因此可以起到保护后级电路的效果气体放电管。
FC2G防雷元件测试仪是一款多用途的设备,专为过压防护元件如氧化锌避雷器金属陶瓷二三电极放电管及真空避雷管等的直流参数测量而设计它不仅能够作为稳压恒流电源,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该测试仪具备强大的保护功能,包括高压短路保护过流保护以及高压预置,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高压自泄;一般LCR测量电感 电容 电阻 Q值 不知道你要测那个参数,好的LCR还带有阻抗Z导纳Y相位角0串并联电阻R电抗 X电导G电纳B电感L电容C品质因素Q消耗因素D直流电阻DCR===;中文名称FC2G防雷元件测试仪,英文名称FC2G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testerFC2G防雷元件测试仪适用于氧化锌避雷器压敏电阻,金属陶瓷二三电极放电管真空避雷管等过压防护元件直流参数的测试防雷元件测试仪具有记忆运算保持自检泄漏报警等功能 具有高压短路保护过流保护。
这个功能允许用户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压范围,如预置电压范围为0V至1800V,量程电压范围为100V至1999V需要注意的是,当量程设置或测试值超过1999V时,显示器会显示溢出信号“1”实际输出电压为1700V在放电管测试中,预置电压值即为100VS上升速率的起始点,也是测试范围的下限对于压敏电阻测试;标称直流击穿电压是施加一低上升速率dvdt=100伏秒的电压检测仪器有康达表冲击击穿电压冲击击穿电压表示放电管的动态特性,是按照上升速率dvdt=1000伏秒的电压这需要专用雷击测试仪器测试。
首先,仪器内置量程调节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0V至1800V的预置电压范围内进行选择调整电压既能有效降低能耗,延长仪器寿命,又能减少测试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量程电压调节范围为100V至1999V,超过1999V时,显示器会显示溢出信号quot1quot实际输出电压为1700V在放电管测试中,预置电压值100VS是;气体放电管的主要参数有直流击穿电压直流击穿电压容差脉冲击穿电压标称耐工频电流耐冲击电流绝缘电阻需要专业的测试设备检测如防雷元件测试仪康达表,雷击测试设备;2 打开电源开关,若仪器显示“000”表示仪器正常否则为不正常,请及时联系售后人员 1压敏电阻测试“压敏电阻放电管”选择开关置高位压敏电阻, “单次连续”开关置高位单次,按上面221所述接入被试品按下“高压启停”键,开启高压后按下“测试”键,显示屏立即显示的是被测压敏;1 压敏电阻测试选择“压敏电阻放电管”开关为高位,设置为单次测试,按步骤接入被试品按下“高压启停”键后,开启高压并按下“测试”键,屏幕将显示击穿电压U1mA,单位V,约2秒后自动显示漏电流I075U1mA,单位μA绿色指示灯同步亮起,持续2秒后自动熄灭2 放电管测试推荐。
打开电源开关,仪器显示“000”表示正常,否则联系售后服务接下来进行压敏电阻或放电管的测试压敏电阻测试选择“压敏电阻”位置,设置为单次测试按下“高压启停”键,开启高压后,按下“测试”键,依次显示击穿电压和漏电流,绿色指示灯亮2秒后消失放电管测试分为常规方法和筛选法常规方法中;1FC2GB防雷元件测试仪适用于氧化锌避雷器压敏电阻,金属陶瓷二三电极放电管真空避雷管等过压防护元件直流参数的 测量也可作稳压恒流电源, 使用于其它方面2该FC2GB防雷元件测试仪具有高压短路保护过流保护高压预置量程调节等功能,高压自泄放时间小于05秒3该FC2GB防雷元件。
转载请注明:玄武区聚富迈设计服务中心 » 放电管 » 放电管测试仪报价表(放电管测试仪报价表大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