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阴极射线的微粒性,测量了粒子的速度和荷质比汤姆逊在他的实验中使用的二个管子,射线从管中左边的阴极A发出,通过阳极B的一条缝进入第二个管子,可以用一磁铁使射线偏转而进入一种法拉第笼收集到的电荷是负的因此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类似的实验已被J佩兰在法国。
分析 1897年JJ汤姆孙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子 汤姆孙通过测定阴极射线的电性实验,测得阴极射线中含有带负电的粒子,然后通过测定阴极射线中负粒子的比荷的大小通过带电粒子在电。
阴极射线是在1858年利用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的1897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子,12年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
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生,约瑟夫·约翰·汤拇逊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以其对电子和同位素的实验著称1897年汤姆生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汤姆生应用磁性弯曲技术,从测定阴极射线束的曲率半。
使用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管和更强的电场,他观察出负极射线的偏转,并计算出负级射线粒子电子的质量电荷比例,因此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逊采用1891年乔治·斯托尼所起的名字电子来称呼这种粒子至此,电子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被汤姆逊发现了。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他所测得荷质比是当时已知的质量最小的单价氢离子荷质比的2000被并且,如果使用其他金属制作电极或者用其他气体产生阴极射线,均能测得相同的荷质比汤姆孙认为,这说明阴极射。
Thomson,Joseph John约瑟夫·约翰·汤姆逊1856~1940年英国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的卡文迪什研究所所长1891年用法拉第管开始了原子核结构的理论研究他研究了阴极射线在磁场和电场中的偏转,作了比值em电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的测定,结果他从实验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他把电子看成原子的组成。
1897年JJ汤姆孙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子,12年后RA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
阴极射线究竟是什么呢?在19世纪后30年中,许多物理学家投入了研究当时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等人已经根据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事实,提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微粒,根据偏转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要比氢离子的荷质比大1000倍之多当时,赫兹和他的学生勒纳德,在阴极射线管中加了一个垂直于阴极射线的电场。
不管阴极换哪种金属材料,粒子的荷质比都不会发生变化,汤姆逊猜测这种粒子是所有元素所共有的一部分,取名为电子 元素既然有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它肯定有带正点的粒子,因为物质是电中性的,所以电子的发现也成为了原子存在的证据,也表明了原子可再分这个问题可是争论了几千年的话题,不知道气死了多少人 1903年卢。
1874年,斯通内建议将电解过程中被交换的粒子称为电子1879年,克鲁克斯通过放电管一种高电压低气压的真空管发现了阴极射线1886年,哥德斯坦在放电管实验中发现了阳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证实了阴极射线是由阴极材料释放的高速电子流,并测量出了电子的荷质比,结果为em=17588×10。
1879年,克鲁克斯从放电管高电压低气压的真空管中发现阴极射线1886年,哥德斯坦从放电管中发现阳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证实阴极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高速电子流,并测量出电子的荷质比em=17588×108 库仑克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出电子之带电量,并强化了。
但是1897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发现了电子以及它的亚原子特性,粉碎了一直以来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设想后来汤姆逊还提出了著名的葡萄干蛋糕模型来描绘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一个小小的球体,原子里面充满了均匀分布的带正。
1879年,克鲁克斯从放电管高电压低气压的真空管中发现阴极射线1886年,哥德斯坦从放电管中发现阳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证实阴极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高速电子流,并测量出电子的荷质比,em=17588×108 库仑克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出电子之带电量,并强化。
1886年哥德斯坦从放电管中发现阳极射线1897年汤姆生证实阴极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高速电子流,并测量出电子的荷质比em=17588×108库仑克1909年米立坎的油滴实验测出电子之带电量,并强化了电子是粒子的概念1911年拉塞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有核,且原子核带正电质量极大体积很小其条。
转载请注明:玄武区聚富迈设计服务中心 » 放电管 » 汤姆逊放电管实验荷质比(汤姆逊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