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听听汤姆孙本人对这一段经历的回忆吧“我使阴极射线偏转的第一次尝试是使它通过固定在放电管内的2个平行板之间的空间,并且在平行金属板之间加上一个电场结果没有产生任何持续的偏转”对于这样一个同样的实验结果,赫兹简单而错误地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阴极射线是不带电的而汤姆孙没有简单。
电子是在1897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1897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重做了赫兹的实验使用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管和更强的电场,他观察出负极射线的偏转,并计算出负级射线粒子电子的质量电荷比例,因此获得了1906年的诺。
我觉得没有问题1由同时加电场和磁场时不偏转可知,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相等,解出入射速度v2只有磁场时,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洛伦兹力不做功速度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由1求出的入射速度代入可以得到荷质比。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通过消除雷击危险性,使保护目标不再遭受雷击的新一代避雷技术,称为“智能避雷技术” 以原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电学组专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开发,从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实验测试模型实验工程实用化研究外场实验等各个角度和方法的。
电子的发现和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联络在一起的,而阴极射线的发现和研究又是以真空管放电现象开始的早在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在利用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了阴极射线普吕克利用真空泵,发现随着玻璃管内空气稀薄到一定程度时,管内放电逐渐消失,这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上出现了绿色荧光当改变管外所加的磁场。
转载请注明:玄武区聚富迈设计服务中心 » 放电管 » 汤姆孙放电管示意图(汤姆孙发现了什么模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